资讯导航
 
 
我的邻居鲍威尔:一个在华英文媒体家族的百年往事
作者:万向官网    发布于:2024-06-18 15:11:59    文字:【】【】【
摘要:2018年岁末,我搬进了河滨大楼。这一年,我来到上海工作。虽然之前因为旅行和出差的关系,我对上海并不陌生,但这次是我第一次在这里万向平台长居。因此,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与这个城市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我决定从研究我所居住的这栋历史建筑入手。我发现,我的楼下曾经是小鲍威尔(John Willia
2018年岁末,我搬进了河滨大楼。这一年,我来到上海工作。虽然之前因为旅行和出差的关系,我对上海并不陌生,但这次是我第一次在这里万向平台长居。因此,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与这个城市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我决定从研究我所居住的这栋历史建筑入手。我发现,我的楼下曾经是小鲍威尔(John William Powell)一家的住所。 鲍威尔万向平台注册一家三代与中国结缘,他们创办并主编了一本英文杂志,带领了一支被称为“密苏里新闻帮”的校友团体。他们的新闻理念和实践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新闻事业,还影响了英语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1946年夏天,老鲍威尔(John Benjamin Powell)身体抱恙,坐着轮椅前往东京审判,为日本侵华罪行作证。1997年8月,78岁高龄的小鲍威尔再次飞赴东京,为日本细菌战的中国受害者作证。跨越50年,父子两代先后在东京出庭,为中国的二战受害者作证。作为外国人,这样的经历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密苏里新闻帮”的远东抱负 1917年2月,当老鲍威尔首次来到上海,也许未曾想过,他的家族未来100年如何与中国产生关系。老鲍威尔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并担任着该学院讲师,密苏里大学校友密勒(Thomas Millard)给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拍电报表示想要在上海办报,为此要聘请密大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来协助,威廉推荐了老鲍威尔,开启了“密苏里新闻帮”对中国新闻行业长达三十多年的影响。 1915年,密勒把《大陆报》(China Press)卖掉,着手创办将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重要一页的《密勒氏评论》,1911年创刊的《大陆报》是第一家由美资控制的在华媒体,也是第一份由职业新闻记者、而非商人或传教士创办的近代在华英文报纸。 虽然早于老鲍威尔来华的还有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校友Karl Crow,以及最早创办《大陆报》和《密勒氏评论》的密勒也毕业于密苏里大学(念的是采矿与冶金专业),老鲍威尔无疑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最大的。 密勒曾先后给北洋政府和蒋介石做私人顾问,早在1922年就把股份全卖给了老鲍威尔,而Karl Crow则于1918年离开新闻业在上海创立了第一家西方广告公司。 1920万向娱乐平台注册年密苏里新闻学院校友柏德逊(Don Patterson)协助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这是中国大学正式设立新闻学系的开始,由柏德逊担任第一任系主任。柏德逊来华之前是美联社的编辑。他仿照密大新闻学院的课程,为圣约翰报学系设计了一套美式的新闻学系课程。 这背后是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办人、院长威廉(Walter Williams)的远东抱负,20世纪20年代,就曾到北京、上海教授过新闻学,并在1928年筹资5万美元帮助当时的燕京大学恢复重办新闻系。根据燕京大学与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协定,两校还互换过教授和研究生,密苏里新闻学院在1929年派出了第一名留学生到燕京大学新闻系做交换研究。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提供了教学模式,校友网络更是提供了工作机会,如今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传承分别始于燕京大学和圣约翰大学。斯诺作为密苏里毕业生拿着威廉的推荐信来到《密勒氏评论》做助理编辑,后来北上北平做燕京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并作为特派员于1936年11月14日、21日在《密勒氏评论》以《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为题,首先向外界介绍了毛泽东的身世和谈话,同步刊发了他拍摄的毛泽东头戴红军八角帽的著名照片,也是毛泽东身世、形象和言论第一次在国统区公开发表,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正面报道走向世人,起到了重大宣传影响。斯诺第二次陕北之行与毛泽东的谈话,后来也刊发在《密勒氏评论》上,最终结集为《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改名《西行漫记》)。尽管老鲍威尔并不赞同共产党的主张,依然承担着压力发表了,这也贯彻了密勒创刊时的精神“我们想要什么内容就刊登什么内容”。


这是水淼·PHPWEB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更新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4-06-18 15:12:00)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20-2024 万向注册登录平台官网
网站地图